close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駐台代表胡浩德 (Menno Goedhart)帶近40名在台灣的荷蘭人,到屏縣霧台鄉與吉露村荷蘭人與魯凱族所生後裔認親,胡浩德盼外國人能認識台灣原民文化。

這是一趟有點驚險的認親之旅,吉露村海拔1100公尺,從霧台村要前往吉露村的道路因為走山而崩塌嚴重,胡浩德帶了14個荷蘭家庭、荷蘭辦事處的台灣員工,還有捷克駐台代表及丹麥駐台代表的夫人都因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而隨同前往,一行約40人。

20多輛汽車在崩塌的山路上一一前進,要進吉露村時更是要做一個後輪必須騰空的迴轉,每通過一輛車,都會引起拍手歡呼,但這群荷蘭人卻對進村後的山景、魯凱族人的石板屋及傳統的迎賓儀式感到不虛此行。

62歲的胡浩德6年多前派駐台灣,4年前荷蘭辦事處舉辦一場有關17世紀荷蘭人在台灣的全台巡迴教育文化展,屏東縣在原住民文化園區展出,當時有不少屏東的魯凱族人和排灣族人前往參觀,從這些人口中,胡浩德聽說了在400年前,魯凱族人和排灣族人有互動。

胡浩德為此還到霧台鄉旅遊並住宿,當時有人告訴他有魯凱族人與荷蘭人結婚,後裔還在,但沒有人能說出完整的故事。

正在寫書、準備向外國人介紹台灣原住民的胡浩德說,不少外國人到台灣後只到台北,以為台北就是台灣,對於原住民的認識也僅此止在日月潭,而不知道台灣還有許多精采的原住民文化。

胡浩德走遍台灣各地,連澎湖他都去過,他說,台灣有許多的小地方都很美,台灣人很和善,他希望有更多的外國人到台灣後能到各地認識台灣,尤其是台灣的原住民文化。

胡浩德來台後,發現在台灣有荷蘭人和原住民的後裔,於是他走訪各族,到目前為止,他發現到的是鄒族和魯凱族還有荷蘭人與原住民所生的後裔,鄒族最多,胡浩德說,鄒族人告訴他,約有一半的鄒族人是荷蘭人後裔,他說,鄒族人的長相確實有西方人的臉譜,鼻子大大的。

為了證實鄒族人確實有荷蘭人的血統,胡浩德還特地到阿里山住了三天,聽鄒族耆老講祖先的故事,胡浩德以能說出完整祖先故事內容的,來判定到底是不是荷蘭人後裔。

今天的魯凱族認親之旅,也是三個月前胡浩德到三地門的山中天餐館時,聽老闆娘顏美桂說出了祖先完整的故事,而帶了一群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的荷蘭人到吉露村認親。

顏美桂是荷蘭人與魯凱族公主所生後裔的第五代,她是吉露村都瑪拉拉特頭目家族的公主,在日據時代以前是魯凱族的最大頭目,目前,第四代的後裔顏美桂的阿姨還在,第6代,顏美桂的兒子長得真的像外國人。

吉露村的長老說,時間大約是100多年前,這位荷蘭人到霧台鄉遇見了魯凱公主而結婚,直到鄭成功將荷蘭人趕回台灣,荷蘭人回去了,魯凱公主獨自在部落扶養兒子,顏桂美還保有三張這位荷蘭人所生的祖先的照片三張,今天將他送給胡浩德。

長老說,原本村裡的人都不太想提及顏桂美家族有荷蘭血統的事,但時代不同了,應該打破這種禁忌。

吉露村所有的老人都出來迎接認親的荷蘭人,並以傳統儀式歡迎這些貴賓,包括殺豬、贈頭飾及傳統服飾,跳迎賓舞等,並讓胡浩德夫婦以頭目才能做的「摸陶壺」的儀式來象徵胡浩德「認祖」。

吉露村的長老們在迎賓中,期盼來「認親」的荷蘭朋友能將魯凱文化揚名到國際,這群荷蘭朋友們也在一系列的傳統魯凱族迎賓儀式中,見識到魯凱文化之美與魯凱族人的熱情。

胡浩德送了吉露村民50床涼被,而同行的荷蘭朋友則買了文具、皮包、玩具和杯子等用具送給村民,只是他們沒想到當地年輕人都外流,連小孩都沒有,村裡只剩下老人。

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上屏東霧台「認親」,因山上魯凱族大頭目家有荷蘭血統。其實全台各地都有,因荷據時在歐洲各國僱傭兵來台,條件是須娶台灣女子,胡浩德有得忙。

(一 )一八六○年英國第一個駐台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轉述,新港(今新市)居民說男祖先很多是荷蘭士兵,女祖先則是西拉雅平埔族,安定、善化、佳里、麻豆、新化等,都是同胞。胡不應漏掉扁。

(二)
一八六五年歷史學家莊士頓(Johnston)在《台灣與中國》中寫到,同行的長老會馬雅各(Maxwell)醫師說:和自負的中國人比較,傳福音給純樸
的台灣人,可能更有意義。於是,和必麒麟三人到了離新港十五哩的岡仔林傳福音。社人自稱是「番仔」並引以為傲。老人會說平埔語,懷念荷蘭人,將白人認作親
戚。老番婆的話尤其令人感動:「白人是我們的親戚,你們不像那些薙髮的邪惡中國人。兩百年前你們離我們而去,現在我們老了,離死不遠,沒想到我們這雙昏花
的老眼,還真幸運,能再見到我們的紅毛親戚」。

台灣人凡是捲髮、紅毛、勾鼻、扈斗、凹齒、超高、濁目或皮膚雪白者,可能就是荷蘭烙印;而兄弟姊妹膚色若白肉底和黑肉底都有者,可能是番荷混血的結果,不是展出貓熊團團、圓圓就可改變台灣人的血統,除非台灣人真的「番」。

(作者著有《台灣血統—揭開台灣人身世之謎!》)

淡水馬偕醫院醫學研究科研究員林媽利醫師,針對一六七位台灣閩南、客家,以及七十五位屏東、新竹客家等二項血液分析研究中,從其組織白血球抗原半套體(HLA)中發現,台灣閩南、客家的祖先並非來自中原漢族,反而應該是南方民族的後代。林醫師這項參考二十五項醫學、人類學等學術資料的研究發表論文,近來在台灣社會引起相當大的震撼,巔覆了台灣閩客族群屬於漢族的傳統看法。在台灣常見的白血球抗原類型A33-B58-DRBI*03,所佔的比率極為接近,而且其基因頻率的距離相近,因而推斷台灣的閩南、客家,從血統眼光看來,其祖先並非來自北方的漢人,反而與東南亞的南方民族較為接近。日本大阪醫科大學教授暨遺傳學會會長松本秀雄,耗時十七年於1985年發布出版的著作,該書針對世界民族的基因比對研究資料,也發現與林媽利醫師部分類似的看法,松本秀雄當時出版的「日本民族的源流」一書指出,亞洲地區的種皆源於古蒙古種,後來於距今一萬~五萬年前的冰河時期開始移動,一部分向北移動成為北蒙古種,另一部分則向南方移動,成為南方蒙古種,中國北方的漢族屬於北蒙古種,與南方蒙古種出現相當大的差異。松本秀雄針對世界種的基因群研究資料發現,自稱漢人的台灣閩南擁有的南方系基因群Gm afb3st0.762,比台灣原住民族群的0.643,高出0.119;另外, 自稱漢人的台灣閩南的北方系基因Gm ab3st0.002,遠低於台灣高山族原住民的0.047;顯見 自稱漢人的台灣閩南所擁有的北方漢人血統相當稀薄。松本秀雄的檢驗結果也發現,世界上最純種的南方種,為印尼婆羅洲東半部西里博斯的少數民族,其北方基因為零,南方基因系群高達0.766,比自稱漢人的台灣閩南0.762還高。台灣與北方中原漢人血緣分開的證據,不但出現在淡水馬偕醫院輸血研究室林媽利的研究結論中,此外,慈濟醫院的骨髓系統建檔資料,以及像免疫球蛋白、血型、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染色體DNA微衛星等遺傳標誌,也都明顯把台灣和中原漢人分開,顯見客觀來看,台灣如果還視自己為漢族,恐怕失之一廂情願。 而且更好笑的是現今台灣是騎著驢子找驢子。






平埔族裔台灣人血統


85%的台灣帶有福爾摩沙南島原住民的血緣,即血統
母系血緣有:
47
%屬於福爾摩沙南島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的族群,
48
%屬於亞洲大陸,
5
%屬於日本的母系血緣。
父系血緣有:
41
%來自福爾摩沙南島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族群,
59
%的父系血緣來自亞洲大陸。
其中的亞洲大陸血緣大部分是南方越人東南亞的越南,緬甸,泰國屬於越人
這和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的研究結果是一樣的。        〔節錄自網站


 

馬偕醫院醫學研究室的林媽利醫師及日本紅十字會、東京大學等研究機構進行的共同研究,根據染色體組織抗原體(HLA)或是粒腺體核酸的研究、母系血緣及父系血緣等三個不同的系統的分析,得到的結果是有85%台灣帶有南方民族後代的血緣 。2007年且發生了林媽利在採集噶瑪蘭族原住民唾液進行研究時,遭國科會裁定違反醫學研究倫理,被要求銷毀基因檢體等事件。高雄醫學院精神內科醫師陳順勝的論文〈台灣與西太平洋島與南島諸族的健康問題〉,顯示從種學血統的研究來看,台灣血統88%與漢族不同,是屬於南方系種。醫學已經這麼發達,不應該再用歷史來欺騙族後裔。 也不應該用政治的手段來打壓醫學之研究。


台灣依人口比例──台灣、原住民台灣共 94.2%,華裔台灣 5.8%〔指的是純種華裔,自稱是中國也是台灣的華裔台灣, 加入美國籍後在美國應該是被稱為華裔美國吧!不會自稱是中國也是美國吧!〕。台語學者吳國安表示,一般台灣閩南多數不願承認自己的祖先就是熟番,就像明明就是番的後代,卻寧願做假說自己是閩南一樣。吳國安也表示,荷蘭時代的古荷蘭語紀錄,為熟番語留下不少詞彙,卻因年代久遠,逐漸為所遺忘,例如,1、高雄早期的名稱為「麻竹下」(古荷蘭語記為Matakau),因早年麻竹盛多;2、基隆早期地名為「雞籠」(古荷蘭語為Ketagalan-雞罩仔崙);3、宜蘭早期地名為「柑仔崙」(古荷蘭語記為Kavalan)當時種植相當多柑橘;4、瑞芳古地名為「柑仔賴」(古荷蘭語記為Kavalua)。根據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薛化元所著的「台灣開發史」一書指出,荷蘭統治末期(1650年代左右),台灣漢人總數只有三萬五千~五萬(注:荷蘭當時登記有案的番已約有二十五萬~三十萬),鄭氏王朝期間漢移民大量增加,人數約在十二萬至二十萬,到了這時漢人的總數才約略超過熟番。不過,台語學者吳國安則引述史料指出,1荷鄭時代唐山移民共有三次的大退潮,郭懷一反荷失敗後,二萬多名唐山中六千餘遭屠殺於漚汪其餘殆半逃回唐山;2、1660年鄭成功將攻台灣之際,在台唐人紛紛走避唐山。3第三次清將領施琅攻台前後,十幾萬唐山逃 的逃,遭施琅遣送的遣送,致清廷無瑤役可用。顯見荷鄭時代的唐山移民,並沒有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至於清朝時,唐山較多移民是從嘉慶、道光以後的海禁解除(因康、雍、乾三代海禁甚嚴),4後來的台灣割讓日本及馬關條約,唐山或逃回大陸或遭強制驅逐出境(二年內不認同日本政府或在台無眷屬者),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唐山實在遠不如傳說中那麼多。然而台灣,為何在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日愈減少,根據清廷御史黃琡璥的『台海使槎錄』一書文獻記載發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賜唐山姓與強迫歸化唐山的設籍政策,導致 台灣必須杜撰自己祖籍是從唐山過來,否則無法立足,此即史料中所記載的「賜籍從姓」的同化政策。該項強迫改台灣戶籍政策,從清朝統治台灣二百多年, 經日據時代及國民政府時代,合計台灣被同化政策所影響已經有超過三百年歷史了,導致台灣會在台灣這塊土地逐漸消失,無聲無息被取代。


綜觀臺灣,在外力入侵之前,族沒有政治組織,村社沒有固定的領袖,幾乎是一種絕對平等的社會。荷蘭領台時代,發展之地域為族人口較密集之地方,漢人處於『不服水土,視臺灣為畏途』的時代。明鄭時代,雖然大批漢人入臺,還是處於『不服水土,視臺灣為畏途』的時代,。明鄭亡,滿州建立的清國,將在台漢人清倉遣送回國,這個時代是族人『人口增加,急速形成新部落 』的時代,現今臺灣繁華地區都是『就地漢化』的族後裔,漢人偷渡入台者,只是族人部落的邊緣原住民族族及高山族〕約佔台灣總人口的1.6%──外省約佔總人口的18%左右,……閩南約佔總人口65%,客家約佔總人口的15%左右,……的說法不正確的。台灣應該依語言上分族群──福佬語群、客家語群、原住語群、華語群


族的閩南語或客語化,大概在中國統治之後,或者更早,就已接受一部分漢人的閩南語或客家話,也讀中國書,識漢字。明鄭時期,在府城寧南坊就設有『府學』教育府城漢文。 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國據臺,清康熙二十三年設立『府學』是延用鄭氏在寧南坊基業設立,『縣學』有『臺灣縣學』在府城東安坊 。『鳳山縣學』在縣治興隆莊。『諸羅縣學』在縣治善化里西堡。並在府城東安坊設有『社學』二所,府城鎮北坊『社學』一所 ,鳳山縣土埕『社學』一所 ,諸羅縣新港社『社學』一所,諸羅縣目加溜灣社『社學』一所,諸羅縣蕭籠社『社學』一所 ,諸羅縣麻豆社『社學』一所。族人開始接受漢文教育。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進士篇『乾隆二十二年丁丑(蔡以臺榜):王克捷(諸羅附生)。………』當年榜首為蔡以臺,王克捷是族人第一位考上進士的諸羅社學學生。 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舉人篇,則在康熙二十六年鳳山附生蘇莪是族人第一位考上舉人的鳳山社學學生。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鄉貢篇『………康熙三十六年(是年恩、拔、歲並舉行)………鄭國對(臺灣。恩)、黃位恩(府學。拔。原籍閩縣。)、郭允豪(鳳山。恩)、盧賢(諸羅。恩)、………王聯魁(臺灣。拔)、施世榜(鳳山。拔)、………』 。施世榜時年26歲,施世榜是鳳山八社馬卡道族人,是早期接受漢文教育的族人。 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例貢篇『………黃壁(附生)、吳洛、郭大通(附生)、蔡宗岳、………蕭復旦、楊志申(以上俱彰化)。』。 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武舉篇『康熙二十九年:林逢秋(鳳山)。………。』林逢秋是鳳山八社馬卡道族人,臺灣第一位考上武舉者。


康熙四十八年,當『施世榜、楊志申、吳洛等,得福建都督之允許,著手位於中部半線地方,原本蕃族(巴布薩族)所佔據,屬丘陵地,是蕃族之狩獵地,進行開墾。』施世榜是鳳山八社馬卡道族人,母語是馬卡道族語,外來語是六堆正統客家話,到巴布薩族人居住的彰化縣拓墾時,應該是選擇客家話做為溝通語言,施世榜本身可能也想抬高自己的身價,而自稱自己是說客家話的漢人,並帶去部份說客家話的馬卡道族人開墾,當時是康熙四十八年以後,是族各族間甚至各社間已經開始搶奪耕地的時期,也是族人到處流竄的時期的開始,因為施世榜的到來,所以產生彰化部份地區說客家話的『假漢人』,身上流著是族人DNA血液。為了各族間的溝通,選擇外來的語言『客家話』做為溝通的工具。


………中國殖民統治者採用了非常細緻的『族群清除』方法去否認族群是原住民族,因為現存台灣廣大的後裔被認定後,將會摧毀『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種迷思。如果中國那一套從語言、飲食習慣到宗教信仰都保留了祖先從中國所傳承的豐富文化而讓台灣與中國切割不了說法讓我們唾棄,這種同文同種的倡導不僅缺乏結構性的歷史因素探討與建構性的可能方式思索。更重要的是,這種因素讓現有的原住民朋友們所引起的反感程度是我們可想而知的。 〔節錄自網站〕以上的說法很贊同。


『滅種從語言開始』,然後再誤導你;是使用此種語言的種族。日本時代若日本繼續統治臺灣到現在,我們不就是大和民族嗎?,那來是漢人。統治者採用了非常細緻的『族群清除』方法來滅種。


臺灣歷史常看見的兩句話『漢人大量入臺拓墾』、『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真是如此嗎










離婚證人

台北離婚證人新竹離婚證人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epheihac4 的頭像
    stepheihac4

    一動不如一靜

    stepheihac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