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駐台代表胡浩德 (Menno Goedhart)帶近40名在台灣的荷蘭人,到屏縣霧台鄉與吉露村荷蘭人與魯凱族所生後裔認親,胡浩德盼外國人能認識台灣原民文化。
馬偕醫院醫學研究室的林媽利醫師及日本紅十字會、東京大學等研究機構進行的共同研究,根據染色體組織抗原體(HLA)或是粒腺體核酸的研究、母系血緣及父系血緣等三個不同的系統的分析,得到的結果是有85%的台灣人帶有南方民族後代的血緣 。2007年且發生了林媽利在採集噶瑪蘭族原住民唾液進行研究時,遭國科會裁定違反醫學研究倫理,被要求銷毀基因檢體等事件。高雄醫學院精神內科醫師陳順勝的論文〈台灣與西太平洋島與南島諸族的健康問題〉,顯示從人種學血統的研究來看,台灣人的血統88%與漢族不同,是屬於南方系人種。醫學已經這麼發達,不應該再用歷史來欺騙平埔族後裔。 也不應該用政治的手段來打壓醫學之研究。 台灣人依人口比例──平埔族裔台灣人、原住民裔台灣人共 94.2%,華裔台灣人 5.8%〔指的是純種華裔,自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華裔台灣人, 加入美國籍後在美國應該是被稱為華裔美國人吧!不會自稱是中國人也是美國人吧!〕。台語學者吳國安表示,一般台灣閩南人多數不願承認自己的祖先就是熟番,就像明明就是平埔番的後代,卻寧願做假說自己是閩南人一樣。吳國安也表示,荷蘭時代的古荷蘭語紀錄,為熟番語留下不少詞彙,卻因年代久遠,逐漸為人所遺忘,例如,1、高雄早期的名稱為「麻竹下」(古荷蘭語記為Matakau),因早年麻竹盛多;2、基隆早期地名為「雞籠」(古荷蘭語為Ketagalan-雞罩仔崙);3、宜蘭早期地名為「柑仔崙」(古荷蘭語記為Kavalan)當時種植相當多柑橘;4、瑞芳古地名為「柑仔賴」(古荷蘭語記為Kavalua)。根據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薛化元所著的「台灣開發史」一書指出,荷蘭統治末期(1650年代左右),台灣漢人總數只有三萬五千~五萬人(注:荷蘭當時登記有案的平埔番已約有二十五萬~三十萬人),鄭氏王朝期間漢移民大量增加,人數約在十二萬至二十萬,到了這時漢人的總數才約略超過平埔熟番。不過,台語學者吳國安則引述史料指出,1、荷鄭時代唐山移民共有三次的大退潮,郭懷一反荷失敗後,二萬多名唐山人中六千餘人遭屠殺於漚汪其餘殆半逃回唐山;2、1660年鄭成功將攻台灣之際,在台唐人紛紛走避唐山。3、第三次清將領施琅攻台前後,十幾萬唐山人逃 的逃,遭施琅遣送的遣送,致清廷無瑤役可用。顯見荷鄭時代的唐山移民,並沒有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至於清朝時,唐山人較多移民是從嘉慶、道光以後的海禁解除(因康、雍、乾三代海禁甚嚴),4、後來的台灣割讓日本及馬關條約,唐山人或逃回大陸或遭強制驅逐出境(二年內不認同日本政府或在台無眷屬者),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唐山人實在遠不如傳說中那麼多。然而台灣的平埔族裔,為何在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日愈減少,根據清廷御史黃琡璥的『台海使槎錄』一書文獻記載發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賜唐山姓與強迫歸化唐山的設籍政策,導致 台灣的平埔族裔必須杜撰自己祖籍是從唐山過來,否則無法立足,此即史料中所記載的「賜籍從姓」的同化政策。該項強迫改台灣的平埔族裔戶籍政策,從清朝統治台灣二百多年, 經日據時代及國民政府時代,合計台灣的平埔族裔被同化政策所影響已經有超過三百年歷史了,導致台灣的平埔族裔會在台灣這塊土地逐漸消失,無聲無息被取代。 綜觀臺灣,在外力入侵之前,平埔族沒有政治組織,村社沒有固定的領袖,幾乎是一種絕對平等的社會。荷蘭人領台時代,發展之地域為平埔族人口較密集之地方,漢人處於『不服水土,視臺灣為畏途』的時代。明鄭時代,雖然大批漢人入臺,還是處於『不服水土,視臺灣為畏途』的時代,。明鄭亡,滿州人建立的清國,將在台漢人清倉遣送回國,這個時代是平埔族人『人口增加,急速形成新部落 』的時代,現今臺灣繁華地區都是『就地漢化』的平埔族後裔,漢人偷渡入台者,只是平埔族人部落的邊緣人。原住民族〔平埔族及高山族〕約佔台灣總人口的1.6%──外省人約佔總人口的18%左右,……閩南人約佔總人口65%,客家人約佔總人口的15%左右,……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台灣應該依語言上分族群──福佬語群、客家語群、原住語群、華語群。 平埔族的閩南語或客語化,大概在中國統治之後,或者更早,就已接受一部分漢人的閩南語或客家話,也讀中國書,識漢字。明鄭時期,在府城寧南坊就設有『府學』教育府城人漢文。 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國據臺,清康熙二十三年設立『府學』是延用鄭氏在寧南坊基業設立,『縣學』有『臺灣縣學』在府城東安坊 。『鳳山縣學』在縣治興隆莊。『諸羅縣學』在縣治善化里西堡。並在府城東安坊設有『社學』二所,府城鎮北坊『社學』一所 ,鳳山縣土墼埕『社學』一所 ,諸羅縣新港社『社學』一所,諸羅縣目加溜灣社『社學』一所,諸羅縣蕭籠社『社學』一所 ,諸羅縣麻豆社『社學』一所。平埔族人開始接受漢文教育。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進士篇『乾隆二十二年丁丑(蔡以臺榜):王克捷(諸羅附生)。………』當年榜首為蔡以臺,王克捷是平埔族人第一位考上進士的諸羅社學學生。 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舉人篇,則在康熙二十六年鳳山附生蘇莪是平埔族人第一位考上舉人的鳳山社學學生。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鄉貢篇『………康熙三十六年(是年恩、拔、歲並舉行)………鄭國對(臺灣。恩)、黃位恩(府學。拔。原籍閩縣。)、郭允豪(鳳山。恩)、盧賢(諸羅。恩)、………王聯魁(臺灣。拔)、施世榜(鳳山。拔)、………』 。施世榜時年26歲,施世榜是鳳山八社馬卡道平埔族人,是早期接受漢文教育的平埔族人。 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例貢篇『………黃壁(附生)、吳洛、郭大通(附生)、蔡宗岳、………蕭復旦、楊志申(以上俱彰化人)。』。 臺灣府志卷十二人物誌之武舉篇『康熙二十九年:林逢秋(鳳山)。………。』林逢秋是鳳山八社馬卡道平埔族人,臺灣第一位考上武舉者。 康熙四十八年,當『施世榜、楊志申、吳洛等,得福建都督之允許,著手位於中部半線地方,原本平埔蕃族(巴布薩族)所佔據,屬丘陵地,是平埔蕃族之狩獵地,進行開墾。』施世榜是鳳山八社馬卡道平埔族人,母語是馬卡道平埔族語,外來語是六堆正統客家話,到巴布薩族人居住的彰化縣拓墾時,應該是選擇客家話做為溝通語言,施世榜本身可能也想抬高自己的身價,而自稱自己是說客家話的漢人,並帶去部份說客家話的馬卡道平埔族人開墾,當時是康熙四十八年以後,是平埔族各族間甚至各社間已經開始搶奪耕地的時期,也是平埔族人到處流竄的時期的開始,因為施世榜的到來,所以產生彰化部份地區說客家話的『假漢人』,身上流著是平埔族人DNA血液。為了各族間的溝通,選擇外來的語言『客家話』做為溝通的工具。 ………中國殖民統治者採用了非常細緻的『族群清除』方法去否認平埔族群是原住民族,因為現存台灣廣大的平埔後裔被認定後,將會摧毀『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種迷思。如果中國人那一套『從語言、飲食習慣到宗教信仰都保留了祖先從中國所傳承的豐富文化而讓台灣與中國切割不了』說法讓我們唾棄,這種『同文同種』的倡導不僅缺乏結構性的歷史因素探討與建構性的可能方式思索。更重要的是,這種因素讓現有的原住民朋友們所引起的反感程度是我們可想而知的。 〔節錄自網站〕以上的說法很贊同。 『滅種從語言開始』,然後再誤導你;是使用此種語言的種族。日本時代若日本繼續統治臺灣到現在,我們不就是大和民族人嗎?,那來是漢人。統治者採用了非常細緻的『族群清除』方法來滅種。 臺灣歷史常看見的兩句話『漢人大量入臺拓墾』、『漢移民偷渡接踵而至』。真是如此嗎 |
離婚證人